首页» 专题活动» 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主题征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们得有杆“秤”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8日 来源:质标所 作者:曹振

  20多年前,当我跟着表哥他们一起在湖南农村的稻田里打农药时,觉得乡村的一切都充满了乐趣。每年小学放暑假时,生活在城市的我就会追问母亲什么时候去农村大姨家帮忙搞“双抢”。插秧、打谷、钓鱼、抓螃蟹、摸田螺、捡鸭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我脑海里犹如高清视频。

  回忆起江南水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能想起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说起以前农村的农产品,大家第一印象就是纯天然无污染、有机健康。然后顺便吐槽几句现今的农药化肥滥用,“瓜没瓜味、菜没菜味。”

  那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真的越来越差了么?

  我现在仍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的一些场景。隔壁老王会因为和儿子儿媳吵架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村口的水塘边丢弃着各种上面画着骷髅头的农药瓶子;我会跟着表哥他们把没有用完的“六六六”倒在村口的泉水井中,看着一只只小鱼翻肚皮,然后捞回家炸着吃。直到工作后我才知道,我国在1983年就停止生产并禁用“六六六”农药。而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农药在湖南农村还到处使用。所以,并不是以前的农产品比现在更安全了,只是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知情、不关注、不传播,而且检测技术手段落后,标准匮乏。

  2018年底,为了帮助团队首席科学家王静教授收集在全国政协“委员讲坛”的讲课素材,我们制作了一张图片并提了一个问题发在了微信朋友圈,“一提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得到的763条反馈中,有358人次提到最关心农药残留问题。这与2018年全国人大问券调查中44%的人关注农药残留超标的数据基本一致。实际上,根据全国例行监测的数据,2005年以后蔬菜中残留检测的合格率都在95%以上,2018年第三季度蔬菜、水果、禽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总体合格率为97.6%。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近年来实际上是越来越好了。

   

  与此同时,肯定有人会问,那不合格的3-5%怎么办?该怎么监管呢?确实,中国14亿人口,哪怕有千分之一的人暴露在农药残留风险之下,这个绝对数量也非常大。在我国,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非法添加物等化学污染物仍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子和安全隐患,其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社会公众健康、社会和谐构成巨大威胁。作为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的一员,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让监管更有效?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有哪些值得我们的借鉴的经验呢?初到美国留学时,我发现隔壁领居家的杨桃、芒果、荔枝、龙眼树上挂满了果,即便烂在树上,主人也不会摘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后来我才知道,美国所有农产品生产者必须有许可证其产品才可以上市,自己家院子里种的菜顶多在固定的Farmer Market上交易,否则就是违法的。在美国,违法的风险非常高,不仅面临巨额罚款,且个人信用一旦留下污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大的农场主会严格按照SOP使用农药化肥,避免被罚到破产。还有一次,在与新西兰的科学家交流时,他们告诉我,新西兰植物源农产品只有两个供应商,全国的种植户都必须加入到这两个相当于国内合作社的组织,才可以把农产品买到超市,且产品都是可追溯的。所以一旦发现残留超标,可以迅速追踪到农产品生产者。可以看到,生产许可证制度、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严格的执法和严厉的处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西方发达国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

  在我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除了借鉴上述手段,还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首先最大的国情是,我国农业从业人口占比高,流动性大,生产规模小;其次,基层执法监管技术手段欠缺,效率低、取证难、处罚轻;再次,缺乏统一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最后,电商销售农产品增长迅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安全、吃的营养健康,我国已经先后实行了“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和“餐桌子工程”,从2013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提升、提质增效新阶段。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加快,那些需要昂贵仪器、必须取样送到实验室、耗费两三天的检测手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监管、尤其是基层一线监管的需求。对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电商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需求,更是政府监管、产业发展和便民化的迫切需要。

  针对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农业农村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宋建朝党组在我们所调研的时候提出,能否开发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让老百姓用的起,让消费者也能参与市场监管。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能否给老百姓开发一个专门检测农药残留的工具,就像菜市场老大妈手里的解决缺斤短两的弹簧秤一样方便?

  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这一领域是当前食品安全学科的前沿热点。目前已经有在5分钟内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技术,如免疫检测胶体金试纸条。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晚、底子薄,研究讲究新、奇、特,注重文章的发表而与实际应用脱节,导致相关产品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偏高,核心试剂缺乏、灵敏度不够、产品稳定性不好,不便民、不智能等问题都阻碍了产品的实际应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团队牵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产品创制与示范应用”协同创新任务得到了中国农科院的立项。让我们有机会去打造一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秤”。对于这杆秤,我们希望它满足三点要求。

  这杆“秤”,首先需要便宜实用。开发的快速检测产品的定位要清晰,正如我们买菜时避免缺斤少两不需要用称金银珠宝的万分之一天平,只要手里有相对准确的弹簧秤,就足以达到震慑奸商的效果。快速检测产品需要满足可现场操作,能满足农药超标农产品的筛查,且基层监管执法机构都会用且买得起。

  这杆“称”,其次要有砝码,砝码即标准。快速检测方法相较于传统的仪器分析方法,缺乏国家标准的支撑。任何一项检测技术离开标准,其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就像失去了准绳。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同时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我们需要在充分优化快速检测产品的基础上制定从取样到样品前处理、结果数据分析的标准。让快速检测产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这杆“称”,最后要满足便民智能化。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领先全球,5G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应用于移动终端。在网上从农产品生产者手中直接购买农产品邮寄到家已经成为常态。如何在监管过程中快速采集检测数据、共享检测结果、监督流通环节、提示消费风险?我们希望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检测产品结果读取系统,通过后台自动收集、上传、分析检测数据,基于位置信息和产品可追溯系统为我国精确监管提供有效有段。

  这杆“称”,即是国家重大需求,还是一个集成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机器视觉、大数据等学科的高端技术集合,是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集成创新。作为一名从中国乡村走出国门又归国工作的炎黄子孙,作为中国农科院一名80后科研工作者,参与打造这杆“秤”,就是“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最宝贵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