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活动» 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主题征文

心怀天下济苍生 情系三农兴乡村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9日 来源:农机化所 作者:王教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重要时点就“三农”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明了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关键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道路,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然而领袖的成长并非偶然,领袖思想的形成需要源头与过程,七年的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因此,探寻习近平总书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与三农情怀,理解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是如何铸就了一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领袖。

  立足延安,艰辛历练

  青年的习近平总书记当时被污蔑为黑帮子弟在北京的处境很不好,那时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主动要求去延安插队。从北京到延安后,一开始确实不大适应,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后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村民”。从当初的迷茫、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的坚定自信,他已经把心留在了那里,但也让他深深的体会到农村生活的困难,农民的艰辛。

  在插队的几年中只吃过一次白米饭,吃糠咽菜真的是家常便饭,甚至连柴火都不够,更别提缺医少药。当地农村一般到了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但即使如此困难,当地的百姓也没有认为知青的到来分了他们的口粮,占了他们的资源,义无反顾为知青们解决问题,就像当年接纳了半个中国的工农红军一样去帮助他们,特别是不顾习近平总书记父亲的“反党集团”的帽子竭尽所能去帮助他,推荐他入党、上大学,选举他任村支书,这使他对当地的百姓充满了感恩,同时也深感农村生活的艰辛,懂得了什么叫做实际,什么叫做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深切体会到稼穑之苦、衣食之艰,体会到农民为了生存、生活而具有的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精神。七年的知青生活让他真正了解了农村,贴近了农民,熟悉了农业,清楚了中国最基层、最底层的农村实际生活状况,培养了与广大农民间的深厚情感,也为后来的一系列重大三农理论的提出、决策的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志存高远,执政为民

  在七年的知青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他酷爱读书,为了借到一本喜爱的书可以跑几十公里,每晚点着煤油灯看书把脸都给熏黑了,白天干活期间一有时间就读书看报,通过大量的阅读升华了思想,扩宽了视野,激励着自己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当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经历的几年知青生活的磨练后,就立志如果以后有机会就去从政,为农民办些实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出身红色革命家庭受到了父辈的熏陶,当年他的父亲就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带领农民闹革命谋幸福,给他树立了榜样;同时陕北人民的奉献、包容、淳朴与艰辛更加坚定他为农民干事的信念。因此,在插队期间他带领大家修沼气解决做饭与点灯问题,建大坝增加种植面积,建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办识字班提高农民的文化,打深井时还落下腿疼的毛病……,在整体上使村民的生活上了台阶。

  后来县里推荐他去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给时任国防部长耿飚当了几年秘书后主动提出要求去农村工作,最后去正定担任了县委副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工作在田间地头,下基层时从不提前打招呼,为的就是获得真实的情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勇于大胆提出和解决问题,对农民了充满了感情。在高征购指标与家庭联产承包上敢于提出质疑,为了让农民吃饱、吃好甘愿承担政治风险,促使当地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精神面貌也有了大的变化,也成为他从政的起步。

  初心不改, 振兴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关心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与城乡发展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保障,以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作为物质和制度基础,以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目标,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新时代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再一次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中国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

  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的际遇,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老三届”知青中“年龄最小、插队地方最苦、待的时间最长”,然而恰恰是这“三个最”铸就了一位爱民为民、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人民领袖,使他成为当今时代“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立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开辟新时代,强军反腐,扶贫治污,让天蓝,让气正,牵挂天下苍生、担当民生福祉,对农民、农村、农业充满了情感,这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人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