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活动» 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主题征文

科技创新助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9日 来源:农机化所 作者:张进龙

  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我有幸借调到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工作,主要协助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参与了《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薄弱环节农机化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的研讨会组织和文本起草、《全国农机化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农机化科学实验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的推进等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参与了《2018年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重点技术推广行动方案》、全国果菜茶生产机械化现场会、榨菜生产机械化调研等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结合在司里工作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想,谈谈自己对农机化科技创新的一些体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但“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卡脖子”问题凸显。农机化科技领域也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步伐。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需要探索农机化科技发展道路,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机械化的“技术红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农业机械化是乡村振兴中的新引擎

  美国工程技术界将“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技术之一,列第7位。2017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装备技术应用已覆盖种养加全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农村各领域对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广大农民对农机装备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机器换人”成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当前,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民劳动观念深刻变化,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生产意愿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机化的发展可以不断减少农作物生产各环节的人工成本、降低损耗,满足我国不同区域对高产高质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的需求,适应养殖业加快发展的新要求。

  (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建设美丽乡村必然选择。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节能减排、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残膜回收、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等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正逐步应用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为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手段,改变高投入、高消耗、资源过度开发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破解我国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

  (三)推动农民增收节本,实现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通过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我国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超过20%的贫困村是高山蔬菜、特色林果、中药材和名优茶等集中产区,通过机械化技术支撑标准化种植和初加工,可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产业精准脱贫;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展作业服务领域,向全程化、规模化发展,作业面积持续增加,带动广大农民创业增收。

  二、农机化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机械化全面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究基础薄弱。基础数据积累不够,土壤-动植物-机器-环境互作机理研究不足,现代农业生产和健康养殖新理论、新工艺、新模式缺乏,原创性突破少,难以满足我国地域多样性、农艺多元化、作业复杂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技术模式不明确。没有形成科学的耕作体系,土壤耕层“浅实少”问题普遍存在;水稻插秧与直播、油菜移栽与直播、玉米种植平作与垄作等方式并存,对不同地区适宜机械化的种植方式缺乏深入研究;油菜、马铃薯是分段或是联合收获、甘蔗是采用整秆还是切断收获,机械化技术路线不明确;设施养殖与园艺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

  (三)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不同区域适宜机械化的高产优质品种、高产高效标准化的栽培模式和田间管理技术缺乏;饲草料生产机械化技术结构性缺乏,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化模式与技术亟待完善;设施园艺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影响产能的充分发挥。

  (四)技术体系不完整。饲草料生产与畜禽养殖装备缺乏,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少,多数屠宰企业仍为半机械或手工屠宰。适宜我国国情的质优价廉的省时省力,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能的机械和农业剩余物资源化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之间衔接与配套不足,技术规范不健全,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应。

  三、对策建议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先导引领作用,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加速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政策方面。支持生产和支持科技创新并重,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扩大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加大对智能农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实施力度,探索秸秆还田离田等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技术作业补贴等。

  (二)平台方面。适度增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机岗位专家,支持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做实做强国家农机创新联盟已有科研成果,围绕农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加快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步伐,解决科研和生产当中的孤岛现象。

  (三)项目方面。一是加快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实施。围绕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解决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推进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二是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机械技术和装备”专项。紧紧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基本原则,分析农业投入品用量标准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开展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畜禽污染处理、地膜回收、秸秆还田离田等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三是谋划“现代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科技创新”专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要加大动力机械、农机传动系统、大型农机、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在农机装备专用传感器、农机导航及自动作业技术、精准作业技术、农机运维管理智能化等发面提前谋划,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争取农机化科技的“弯道超车”。

  (四)机制方面。要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必须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产学研推结合中,一是建立农业机械化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二是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推广单位、各大行业协会合作,共同解决农业生产中最紧迫、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并实现科研到推广的高效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落地。在农机农艺融合中,开展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品种、养殖工艺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研究,强化农机农艺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创新,形成一体化联合攻关的新格局,破解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推进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